桐木岭位于井冈山东面,距茨坪4公里,海拔866米。这里遍山桐树,春夏桐花盛开,煞是好看,故有“桐木岭”之称。桐木岭沟壑纵横,地势险峻,古时修建的石级小道和五里亭点缀其间。东侧深谷中还有一石槽瀑布,长约二百米。沿盘山公路,还有簇簇鹿角杜鹃。主要景观有石燕洞、罗浮水库、诗词碑、桐木岭哨口工事、旗罗坳战斗遗址等景点。
石燕洞位于井冈山梨坪,周围群山环抱,翠竹静修,风光秀美。石燕洞因洞内聚集大量蝙蝠,客家人称蝙蝠为石燕而得名。石燕洞共包括7个相连的溶洞,最大的溶洞可容纳百人,其洞上下错落,横纵相通,曲折幽深,极为神奇。洞内钟乳石资源十分丰富,石笋、石柱、石林、石花、石幔、石帐、石瀑布星罗棋布,景观各具情态,惟妙惟肖。
罗浮水库建在茅坪一条大峡谷中,长六公里,碧波万顷,可荡轻舟。水库左侧峰峦优美,远眺如庐山五老峰,还有翠微峰、太子峰等,形象逼真。罗浮的江南村,山脚下还有五股泉,整个泉水,五眼冒出,也称“五眼泉”。
桐木岭红军哨口工事设在桐木岭的马坳,有“鹤立鸡群”之势,进退便利,左右呼应。现在这一哨口工事按原貌进行了全面整修,并修了纪念亭和诗词碑,碑上书写毛泽东同志的诗词。当年的一年石板小道盘旋在深谷悬崖上,是井冈山通往永新的要道。
桐木岭是井冈山通往吉安、南昌的要隘,井冈山斗争时期,红军在此修筑哨口,属井冈山着名的五大哨口之一。井冈山五大哨口位于茨坪四周,山峰陡峭,峡谷幽深,地势十分险要,它们是五条通往井冈山的要道。分别是北面的黄洋界哨口,南面的八面山哨口,西南面的双马石哨口,南面的朱砂冲哨口,东西的桐木岭哨口。这五个哨口如同五道天然屏障,将井冈山牢牢保护起来。
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东北部,是通往江西永新县的要道;这里地势险峻,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。八面山位于井冈山西南部,是通往湖南酃县(今炎陵县)的重要关口;这里山高路陡,易守难攻,成为革命军控制西南方向的重要屏障。双马石位于井冈山东南部,是通往江西遂川县的咽喉要道;这里两座山峰对峙,形如两匹昂首的骏马,因此得名。桐木岭位于井冈山西北部,是通往湖南茶陵县的重要关口;这里山势陡峭,树木茂密,为革命军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条件。朱砂冲位于井冈山中部,是井冈山腹地的重要防御点,也是革命军总部所在地。这“五大哨口”不仅构成了井冈山天然的防御体系,也为革命军的游击战术提供了理想的地形条件。
毛泽东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优势,制定了“敌进我退,敌退我进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”的游击战术,使国民党军队在进攻井冈山时如同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,处处受阻,难以取得战果,领导红四军在此击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,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。
1928年5月,红四军在这里设置哨口,哨口主要控制敌军从泰和、永新进入井冈山的小道。桐木岭是主工事,另分设三个哨卡,第一个哨卡设在哨口工事前0.5公里处的风雨亭,扼守通往永新、泰和的小路;第二哨卡设在哨口西面3公里处的石姬,扼守通往宁冈(现在的龙市)的小路;第三哨卡设在哨口东面3公里处的梨坪树坳,扼守通往遂川的小路。当时有首民谣赞道:“高山峻岭紧相连,桐木岭头尖又尖。红军哨口筑山顶,好比摩天岭样坚。拿山上来桐木岭,岭上哨口做得牢,临高二千六面步,定叫敌人无处逃。”
1929年1月,湘赣敌军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“会剿”时,红五军第八、九两个大队打退敌人三个团的进攻,使哨口一直在红军的守卫之下。红军战士日夜守在哨口,饿了吃炒米,渴了喝雪水。到了1月29日,因八面山、黄洋界哨口被敌人攻破,守卫桐木岭的红军被迫撤出战斗。解放后,当地政府对哨口工事进行了全面整修,建了纪念亭,修了简易公路,游人迂回而上可至总哨口旧址。1988年9月,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桐木岭哨口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